肖邦:大师之作(上)


[!Warning]
本页面使用了比较多的 iframe 标签,它们大多使用懒加载策略。尽管 Youtube 针对于咱外页的优化有着极高水平,但是仍然会在一些配置不太好的电脑性能表现不佳。请尽量避免快速滑动页面,以造成大量的 iframe 一并加载。

前言

我自幼学习钢琴,并且极为侥幸地一直学了下来,至今 16 年感觉也算是小有所成。水平我自然是不太行,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培养出了对这类音乐的喜爱。虽然说法不严谨,我们一般在大众的认知中称呼其为「古典音乐」——它泛指 20 世纪中叶前西方流派的,以钢琴,小提琴为代表的,历史悠久乐器为主演的音乐,以纯音乐为主。它名家辈出,从莫扎特,海顿,到贝多芬,后来进阶到一些更为细分领域的大师,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是他们的创作和表演,构成了西方近代史上,乃至全人类的一块壮丽的瑰宝。

我为什么想做这个系列:

  • 想使用一种另类的(区别于实体专辑)方式,在自己留下记忆的地方,以专辑的方式保存它们。
  • 想使用文字描述聆听它们的感受。
  • 缺乏与其他人交流的途径。博客是我没有限制的发声渠道,我可以畅所欲言。

一提到肖邦,人们几乎会下意识地将他与一个词联系在一起:浪漫。他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代表,在钢琴作品领域达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巅峰。尤其是他的一系列夜曲,旋律优美、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使他获得了「钢琴诗人」的称号。

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肖邦就等同于浪漫,唯美,温柔。这很可能是仅仅透过通俗易懂的「夜曲」系列就对肖邦进行的简单的评价。事实上,作为诗人,他最难能可贵的,是用诗一般的旋律向你娓娓道来,道来的,既有婉转的小调,更有宏大的篇章。

笔者文笔不佳,但是其它大家,赵越胜如此评价肖邦:肖邦的作品精致却不矫饰,抒情却不滥情,忧伤却不嚎哭,绮旎却不风骚。听懂了肖邦的人都能感到他的音乐织体丰厚繁复又晶莹剔透。深灰色的悲哀衬着宝蓝的底色。即使泪水盈眶,泪珠也不落下。

因此,我们透过肖邦,看到了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多面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有才华有天赋的,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有音乐有诗歌的,有浪漫有现实的,有激情有理智的,有温柔有坚强的,有天才有伟大的复合体。唯一不变的,是长居法国和波兰精神赋予他最核心内核,为那个时代,属于浪漫派时代的最闪亮的一颗明星之一。

本文接下来会对肖邦的主要之作,结合我的一些理解,进行流水账式列举。既然会进行鉴赏,那就不可能完全主观,因此一定存在立场偏向。选取的曲目亦有主观感受。本人没有专业学习过乐理,对于音乐的分析更多的凭借自己的感受和较为非专业性的描述,并且会在一些地方贴合主流观点进行说明。在这个内容中,如果您有特别想跟博主交流的地方,或者争议之处,欢迎通过邮件交流。现实中认识我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找到我。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冒犯之处,以你为准并且我提前向你致以诚挚的道歉。

那么,我们开始。

Ballade/叙事曲

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皆为单乐章钢琴独奏,并需要较高弹奏技术。叙事曲在法文中原本是指谣曲,而肖邦则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如果让我选一个肖邦最推荐的作品,我应该不出意外的会从这四首里面进行选择。

Ballade No.1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G 小调第 1 号叙事曲,作品 23,于 1831 年创作。当时是肖邦早年于维也纳生活,受思乡之苦,适逢波兰发生十一月起义,因此将感受反映于此曲中。

罗伯特·舒曼对这首曲目曾说:

I received a new Ballade from Chopin. It seems to be a work closest to his genius (although not the most ingenious) and I told him that I like it best of all his compositions. After quite a lengthy silence he replied with emphasis, “I am happy to hear this since I too like it most and hold it dearest.”

我收到肖邦新一首叙事曲。虽然它并不是他最为精致的一首曲,但看来是最能反映他天分的,我告诉他这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过了一段沉寂,他强调:『我很开心听到这,因为我也最喜欢它。』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应是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叙事诗剧写11世纪立陶宛被日尔曼骑士兵团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敌俘虏,并被抚养成人,受到敌方重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华伦洛德。通过反复启发教育,终于使华伦洛德醒悟,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力,最后终于使立陶宛人得胜,而华伦洛德却被敌人处死。
乐曲采用自由奏鸣曲式写成。具有庄重的宣叙调特点的 8 小节序奏之后,出现了安详而略带忧虑的第一主题,老人开始回忆和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第二主题是舒展明朗的,使人感受到华伦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后的感慨之情。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效果,第一主题不断地增强悲剧色彩,第二主题则发展成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以至在第二主题再现时,绝然不同于呈示部那抒情温柔的形象,已成长为成熟的、誓为祖国雪耻的英雄形象了。乐曲的尾声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结尾是悲壮的,象征着华伦洛德为国壮烈捐躯的英雄气概。

反映的背景故事,和现实世界发生的故事如出一辙,遥相呼应。

本作的技术难点在于各种超八度大跳,这些部分正好对应曲目中华彩段,反映了现实世界十一月起义的激烈战斗。一般认为,华彩段的处理直接影响这部作品的演绎效果(当然对其它叙事曲也一样)。但是除了华彩段,本叙事曲的主旋律反映出来的低沉气氛,想要演绎的非常好,同样也需要用心。本作正是摆脱肖邦「浪漫」风格的最好证明。因为它是难得的写实作品。开头段以略微雄壮的六和弦作为开头,到主旋律低沉的处理,像是一副缓缓展开的史诗。之后主旋律和华彩段相互交接演绎,主旋律表达了低沉的氛围,而华彩段表现了革命的激烈战斗和紧张气氛。如果说驾驭一部革命史诗的难度不低,那么这就是演奏好这首曲子的代价。

Ballade No.2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F 大调第 2 号叙事曲,作品 38,在 1836 至 1839 年分别于法国的诺昂维克和西班牙的马约卡岛创作,并献于罗伯特·舒曼。

如果我们有参与这首曲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

肖邦曾说,当他要写这首叙事曲时,是受密茨凯维茨的长诗《斯维台茨湖》的感动。那首长诗也是写立陶宛古代的爱国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异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战了,当留在城里的老幼妇孺听到敌人已迫近城门时,他们无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苍,宁可让洪水淹没城市,与敌人同归于尽。果然,奇迹出现了,城市变成了一片湖泊。经过许多世代以后,立陶宛后裔漫步湖畔,探寻着这古代传说的遗迹。突然,有水仙从湖底浮起,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又潜身返回湖底。肖邦这首叙事曲也并非是对这首长诗的具体描述。它由平静、优美的抒情乐段和暴风骤雨般的戏剧性乐段交织构成,我们只能根据它特定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气氛,对密茨凯维茨的长诗进行一定的联想。

但是实际上,通过英文世界的资料发现,这首曲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关于它的批评声很多,尤其是在对比他更加天才横溢的 1 号叙事曲后,更加如此。维基百科有这样的描述:「该作品受到一些著名钢琴家和音乐学家的批评,甚至包括其被奉献着舒曼,认为其不如第一部作品巧妙。关于其灵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人们经常声称它的灵感来自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斯维台茨湖》,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证实,《叙事曲第三号》有时被归因于这首诗也是如此。」

原文在这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llade_No._2_(Chopin)

The piece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prominent pianists and musicologists, including its dedicatee Schumann, as a less ingenious work than the first.There is some degree of disagreement as to its inspiration, with the claim, often made that it was inspired by Adam Mickiewicz’s poem Świtezianka, the lake of Willis, but this claim is unsubstantiated, and the Ballade No. 3 is sometimes attributed to this poem as well.

但是就我看来,这首曲子同样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它在一定程度在和 1 有着相似之处,因为它同样是主旋律+华彩的基本架构。但是相比于 1 的写实,2 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地被认为,肖邦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想法。这体现在主题 1 和 2 肖邦的味道更浓厚(虽然这里同样存在非常多的争议,比如混乱感比较强),但是在第一个主题 2 呈现(小调部分)之后,F 大调主题以一种出色的方式扩展,而这种类似「史诗般」的华彩段相比于 1 来说,连贯性更强并且情绪渲染更加合理(看人,1 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写实风格的影响)。最后的结尾说实在 2 比 1 更加干净,同样都是在高潮中收尾,1 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2 则更加干净,更加纯粹。

Ballade No.3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降 A 大调第 3 号叙事曲,作品 47,1841 年始作。这首叙事曲是献给他的学生宝琳·德·诺阿耶(Pauline de Noailles,1823-1844)。根据维基百科来源,它的灵感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Undine》,也被称为 Świtezianka,这与第二首不谋而合地来自于同一位作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肖邦从未证实过哪些文学来源为他的叙事曲提供了创作动力。很可能他根本不希望听众知道,而是从他的音乐中汲取自己的叙述。

即便是来源类似,但是从这两首曲子的风格来说,肖邦应该选择了不同的故事。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叙述对爱情不忠诚的人终遭报应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骑士和一位少女。它的来源无从考证,不过这依然影响不了第三首是完全独特于第一首、第二首的存在。

叙事曲以一段带有「dolce」字样的冗长介绍开始。引子在旋律上与作品的大部分内容无关,但在作品的结尾和高潮处重复出现,一如故事所言,「骑士向年轻美丽的少女表达自己的心意,少女被骑士的热情打动,愿意与骑士约会」,第一段作为这段故事的开头非常合适。在引子之后,肖邦在一个部分引入了一个新的主题 B,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叙事曲中最像圆舞曲的部分,但是又不像圆舞曲那样子充满高贵典雅,而是一种非常轻灵的表现形式,宛如骑士与少女在嬉戏打闹。中音部分很快发展成激烈的 F 小调和弦部分,并再次回到A♭,就像男人与女人,也仿佛恋爱时的心情,跌宕起伏。

随后进入了变奏,这是主题 B 的变奏。对应故事的原文,很有可能这里就是对应了另外一位美丽的女子,相比之前的少女,更加精致且有魅力。这便是之前的少女——水仙女,化作的另一个女人,来考验骑士的真心。在 124 小节左右,骑士不由自主的跟着水仙女的舞步,愚蠢、负心汉的嘴脸慢慢的暴露出来。却不知水仙女已经看透了他,并且怒不可遏,决心报复。

157 小节开始音乐开始变得阴暗,右手的旋律像是不再伪装的水仙女在控诉骑士的种种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左手则像原本平静的湖水开始涌动,巨大的危机正向骑士席卷而来。随后进入本作的高潮部分——主题 B 以华丽,恢宏的形式展开,但是对我们的男主人公来说,这毫无疑问显示了这是水仙女的报复。如果说以前的水仙女和他在一起在水中嬉戏打闹,是一开始的主题 B。那么此时的主题 B 又嬉戏玩笑的水花,在这一刻化作了滔天巨浪,宛如回旋镖一般击中了骑士。随后短暂的宁静更像是骑士的哀求,可惜水仙女已经不给他机会。快速跑动的音阶和咆哮的和旋,一如水仙女掀起的滔天巨浪将骑士淹没,任他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最后曲子就在快音阶收尾,很显然骑士没有得到水仙女的原谅。

我的评价是:剧情太狗血,希望这不是真的。狗血的剧情不会影响音乐的美感。

Ballade No.4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 52,于 1842 年在巴黎完成。它通常被认为是 19 世纪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和第一首有着极为类似的地位。维基百科说,在四首叙事曲中,它被许多钢琴家认为是技术上和音乐上最困难的。它也是最长的,大约需要十到十二分钟的表演时间。根据约翰·奥格登的说法,它是「肖邦所有作品中最崇高、最强烈和最强大的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只持续了十二分钟,因为它包含了一生的经历。」该作品献给纳撒尼尔·德·罗斯柴尔德 (Nathaniel de Rothschild) 的妻子罗斯柴尔德男爵夫人 (Baroness Rothschild)。阿尔弗雷德·科尔托在他的肖邦叙事曲版本的序言中声称,这首叙事曲的灵感来自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三个兄弟》,讲述了三兄弟被父亲派去寻找宝藏,并与三个波兰人一起返回的故事。

说实在,第四叙事曲确实可以听出来艺术含金量非常高。但是我个人确实没有太听懂,应该是我的理解层面还没有达到。它与肖邦的其他叙事诗有很大的不同,这不是一个戏剧性的史诗,而是一个抒情的故事(这不废话,事实上,2-4 号叙事曲都可以是这个风格)。在整部作品中,作曲家完全没有使用情感的对比,只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相互交替,只有在结尾才出现肖邦大型作品中独有的悲壮、激情、慷慨的形象。

一般在中文互联网认为,这是肖邦对晚年生活的独白。这自然是无从考证的东西。不过从这首曲子的风格以及结构分析来说,确实自洽。咋听下来,曲子的前半段保持着另类的平静,但是结合肖邦中晚年(他没有生理意义的中晚年,因为他 39 岁就去世了。)的情况来看,这所谓的百般宁静,又何尝不是变着花子诉说着自己「成熟」的痛苦呢?宁静之下,潜藏着痛苦和不太容易被听出来的不甘和呐喊。时不时地和的力度变化,将这种不甘和呐喊,仿佛要把这种情绪推向高潮,却又不太坚决。与众不同的是,这首曲子主旋律的再现部的前面的一小段是一段凄凉的高音独奏,这和以往的风格截然不同。最后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最后的部分居然是休息了一小会才到来,很像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呐喊声充满了无力感——也许是我自作多情了,肖邦似乎是比较怕让别人猜到他真正的想法的。

网络上的评价,我觉得也很有道理:

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热情,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Concerto/协奏曲

Concerto Mo.1

演奏者:Martha Argerich 玛莎·阿格里奇

e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第 11 号。它是弗雷德里克·肖邦于 1830 年创作的,当时他 20 岁。该曲于当年 10 月 12 日在波兰华沙的 Teatr Narodowy(国家剧院)首演,作曲家在他离开波兰之前的一场「告别」音乐会上担任独奏家。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献给钢琴家兼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纳的。1830 年 10 月 12 日的首映「取得了成功……座无虚席」。七周后,波兰政变爆发后,肖邦在巴黎的普莱耶尔音乐厅首次在法国演奏了他的协奏曲,同样好评如潮。

该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是该时期典型的器乐协奏曲:

  1. Allegro maestoso (E minor) /庄严的快板
  2. Romanze – Larghetto (E major) /浪漫曲 - 甚缓板
  3. Rondo – Vivace (E major) /回旋曲 - 活泼地

第一乐章有三个主题,由乐团引入。然后钢琴演奏第一主题(第 139 小节),然后是抒情的第二主题(第 155 小节)。第一主题与结尾交相呼应,是那个年代很正常的起手式。

抒情的第二主题,缓缓由钢琴演绎出来,是整个第一乐章最为触动我的部分…闭上双眼聆听,19 世纪欧洲广袤的肥沃土地,一直延伸到今天波兰所在的华沙,那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的浪漫故事,有过多少的爱情,有过多少的悲欢离合。

第三主题为E大调,由管弦乐队引入并由钢琴接管(第222小节)。发展从第 385 小节开始,钢琴演奏第二主题;然后管弦乐队发展第一个主题。这个过程存在着钢琴的华彩段,但是这个华彩段中,听着并不是一般华彩段那种辉煌的感觉,利落的跑动和交响乐一唱一和,让我想到了小孩子在广袤的土地上,奔跑,嬉戏,打闹….这也许并不很贴近时代背景。

开头的重演再次从第 486 小节开始,管弦乐队演奏了开场主题。第三个 E 大调主题回来了(第573小节),但最终,尾声又回到E小调,乐章以钢琴部分结束,随后是突然的强音E末尾的小和弦。我不喜欢这个小和旋,看起来收尾的有点突兀。

随后我们进入优美的第二乐章。这是本协奏曲中,最像诗歌的地方。引用肖邦曾经说过的话:

Chopin wrote in the same letter to Tytus, saying, “It is not meant to create a powerful effect; it is rather a Romance, calm and melancholy,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someone looking gently towards a spot that calls to mind a thousand happy memories. It is a kind of reverie in the moonlight on a beautiful spring evening.”

肖邦在给泰图斯的同一封信中写道:「这并不是为了创造一种强大的效果;而是一种浪漫,平静而忧郁,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轻轻地看着一个地方,唤起我一千个幸福的回忆。这是一种美丽的春夜月光下的遐想。」

首先也是乐器起手,之后钢琴为主演奏主题。主题婉转,优美,并且非常意外地通俗易懂。听起来像是一段平静的诉说。

之后伴随着器乐进入第二主题,听起来像是在自问自答。随后我们进入了一段低音和管弦乐互相演奏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有伴随第一、第二主题的变奏,低音的演绎就像是在沉思,和乐曲清灵,婉转地部分交相辉映。随后钢琴渐渐回到高声部,这个过程中,音色渐渐消退,只留下钢琴。

随着灵动的高音自问自答式地展开,我们进入了第二乐章的「升华段」——钢琴用更多装饰音的变奏,重新演绎一开始的第一主题,这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它显得更忧郁和幻美,像是月光下的凝思,有着眼泪的迷蒙,既是心中满怀爱意的衷曲转达,又是对恋人伤感的怀想与思念。

每当我听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就会驻足停留,并且闭上眼睛——倾听着优雅、尊贵的音律。说它是「灵魂升华」无疑是违背唯物主义的,但如果你想让唯物主义者感觉到「灵魂升华」的感觉,同时他也对这种类型的乐曲不感冒,那么「仔细聆听这一段」,毫无疑问是最接近「灵魂升华」的一次体验。

随着几声管弦乐的「蹦蹦」声,仿佛将我们从离合的思绪中拉回。我们进入了第三乐章。

勇士舞 Krakowiak 是一种快速的波兰舞,节拍是 2/4 拍,起源于旧首都克拉科夫及小波兰省。据传,第三乐章华丽回旋曲就是以此主题的。它的主题我们一进入就能听见。当然,既然是回旋曲,我们在后面也能多次听到这段旋律。歌曲轻快明亮,是完全不同于前面两个乐章的风格,不过同样是以管弦乐与钢琴交错展开。我们可以在回旋曲的中间听到插入的一段具有浓烈波兰风格的民曲,不过这段旋律很快就过去了。

关于第三乐章,最容易产生的联想是,我们正参加 Krakowiak 波兰舞的活动之中,随着舞者开始起舞,会场顿时进入了轻快的风格。民歌的加入让整首曲子的波兰民族味道更浓厚。我们可以渐渐感受到大家越来越热情,会场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此时,钢琴进入了华彩段——这是一段难度非常高,但是却能把乐曲推向高潮的琶音。经过一次休息后,钢琴在管弦乐的帮助下将氛围推向顶点,之后全曲结束。不同于第一乐章结束的仓促,第三乐章的结束会有一种欢畅淋漓的感觉。

纵观全曲,三个乐章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波兰民族的各个部分,我甚至完全不介意称之为波兰民族音乐版本的百科全书——肖邦的民族性跃然纸上。在那个波兰仍处于沙皇俄国压迫的阶段,这样的音乐家创作的曲子,更显得难能可贵。

Concerto No.2

演奏者:Arthur Rubinstein 亚瑟·鲁宾斯坦

f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第 21 号。是肖邦于 1829 年秋季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当时他大约 20 岁。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虽然说这是第二号协奏曲,但是它比第一部更早出版,所以给到的编号只是 No.2.

该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

  1. Maestoso (F minor) /雄伟地
  2. Larghetto (A-flat major) /甚缓板
  3. Allegro vivace (F minor – F major) /甚极速地

实际听下来,第一乐章和这个标题有出入之处。全曲雄壮的地方似乎不多,不过也有可能是中译英的锅,这一点我没办法考证了。不过我还是去了解了下背景信息,当时肖邦正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据传,写这首曲子的时候肖邦正在暗恋学声乐的女同学康斯坦茨娅 (Konstancja Gladkowska),只是肖邦也就处于这暗恋的状态中了,也一直没敢表白。也有出处说女同学拒绝了肖邦青涩的表白。有力的证据来源于肖邦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写这首舒缓的协奏曲时,我的心绪始终和她在一起。」我们也似乎可以从乐曲中婉扬的部分中对这份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开头一段略微奇怪的下行旋律可能来源于肖邦的天才想法,事实上听过千篇一律的旋律后一听这首曲子便立马起了兴致,这是第一主题。交响乐发起一阵巨响(和他在第一首曲子中的手法如出一辙),伴随着小提琴的乐句,我们便进入了第二主题。交响曲和钢琴连绵起伏,交错演奏。这个技法很常见,但是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肖邦包含的爱意,同样也是连绵起伏的。

第二主题为降 A 大调,并且不时插入第一主题的旋律。此刻,管弦乐已黯然失色。华丽的钢琴独奏,展开了广阔的音响世界。这一段内钢琴的展开很多且展开变奏之华丽,技巧之深,每每听到,我想大家都会由衷的赞叹肖邦在这个方面的音乐天赋。和协奏曲第一号的第二乐章(以及待会提到的第二乐章)来说,这里优美的旋律是穿插在钢琴和管弦乐之间的,在两者结合的时候,优美程度达到最高。钢琴通过快速的音阶将管弦乐进入一个小高潮部分后,又回到刚刚描述这段的状态中。

钢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题。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炼,并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求。第一乐章在管弦乐队沉闷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可以说一听就是专门为女朋友准备的、太明显了。我一般因为不懂所以不评价管弦乐的演奏,加之在协奏曲中往往也是以钢琴为主。但是排开优美的钢琴旋律,木管乐在这个乐章的表演同样超神——事实上,在第一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已经初见端倪。但是开头,木管乐和弦乐的交相呼应仍然是我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好似两种乐器在悄悄对话。钢琴在第二主题有一段从低音向上的旋律同样也是我最深刻的记忆,一如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在和弦中飘曳;乐曲的最后,由弦乐与木管的呢哺絮语中,钢琴从低音开始,几个音符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第二乐章只要能梳理出几个旋律其实非常好懂,很多内容也和第一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比较相似,这里就不再展开。

第三乐章虽然不直接叫「回旋曲」,但确实一开始演奏就有回旋式的风格。不过一般认为它其实是波兰的玛祖卡。一开始首先从第二乐章的意犹未尽,钢琴轻轻、稍慢地地开始第一主题。不过轻快的风格已经十分明显了。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随后过渡到活跃的音阶和音调中,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宏大的管弦乐队要然而止。乐曲中的圆号是点睛之笔,它的演奏更像是呼唤,换来钢琴的回应。

就这样,钢琴和交响乐交替演奏,一直到钢琴一阵颤音后的华丽主题演奏后消退。之后回到第一乐章,开始回旋重复刚刚的过程。过了一阵,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终于在向上的旋律中,冲出来转变为了 F 大调。最后,钢琴华丽的琶音配合乐队的激情和弦伴奏,给人们留下灿烂的光辉。在短暂的休息后,钢琴小爆发,使全曲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首协奏曲给我的印象,其实没有第一首那么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第一首曲子描绘的内容确实很「大」。第二首曲子更多地参杂了肖邦个人的生活和想法,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写实。这一点和他的几首叙事曲的区别也比较像。不过我认为这恰恰是肖邦的一体两面,一面的他是民族性的,作为爱国音乐诗人,他写的曲子时不时反应历史背景和波兰精神,具备浓厚的民族味道。另一面是浪漫,他个人极强的音乐天赋和个人生活对于爱情的描写和向往,也有一部分是音乐家独特的浪漫天赋。两首协奏曲对这些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Sonata/奏鸣曲

Sonata No.2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Sonata No.3

演奏者:Krystian Zimerman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Etude Op.10/练习曲作品之10

接下来会逐步开始介绍肖邦的练习曲。Youtube 能找到的演奏家,并且满足高播放的,我这里选取了 Rousseau,Kassia,还有瓦姐的。首先我还是最推荐瓦姐的版本,但是瓦姐的版本是 15 年前的了,无论是画质还是音效都不如现在。另外两个我更喜欢 Kassia,不过 Youtube 似乎还是 Rousseau 的粉丝更多些。

近些年来 Rousseau 这样的结合钢琴特点,演奏的可视化在 Youtube 这类的视频网站上多了很多,也不乏 Kassia 这样一看上去就知道实力强劲的选手,我本人非常喜欢这种模式。这样观众对于这首曲子如何演绎,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练习曲分为 Op.10 和 Op.25 这两部作品。这是业余选手能接触到的较为顶层的作品——中国大陆的钢琴考级,九级/十级几乎都会选取肖邦的练习曲作为考级曲目,这正好说明了十级选手对于肖邦练习曲的掌握是有一定要求的,部分简单的曲目得信手捏来。不同于叙事曲、协奏曲的抽象,练习曲是很多练琴者真真切切遇到的困难。笔者有幸练过其中的几首作品,在叙述的时候会顺带讲解自己对于其中一些作品练习的看法。

按照难度,一般认为肖邦练习曲和车尔尼 740 练习曲的难度相当,实际上略微被认可的细分应该是 740 低速 < 肖邦练习曲 < 740 原速;实际上,740 一共有五十首,且部分曲目难度也非常大,而且在技巧性上更甚肖邦练习曲一筹,例如第 35 首,在肖邦练习曲中很难找到类似的练习类型。还有三度这种不常见的、难度大的技巧,虽然说肖邦练习曲也有涉及,但是难度明显不如 740. 在一些地方,比如激流和冬风练习曲,难度一般认为还是大于 740 中跑动的部分。

除了笔者选取的作者之外,在互联网上完全可以找到更为精彩的演绎。可视化也许也能给正在练习这些曲目的同学更多的一些帮助(笔者曾经通过 Rousseau 的月光三,学了一处指法)。

No.3 Tristesse/离别

演奏者:Rousseau

No.4 Torrent/激流

演奏者:Rousseau

No.5 Black Keys/黑键

演奏者:Rousseau

No.8 Sunshine/阳光、滑翔机

演奏者:Valentina Lisitsa 瓦伦廷娜·李斯特莎

No.12 Revolutionary/革命

演奏者:Rousseau

Etude Op.25/练习曲作品之25

No.1 Aeolian Harp/风弦琴

演奏者:Kassia

Op25 第 1 首《降 A 大调练习曲》,它同时有一个别的称号:《牧羊人的笛子》。这是因为肖邦自己对这首曲子的解释:『牧童因暴风雨来临,避难于安全的洞穴。远处风雨大作,牧童却若无其事地取出笛子,吹出风雅的旋律。』。最像诗的练习曲之一。

这首曲子主要的难点是大量的快速琶音和和弦。最为完美的演绎,应该是在比较清晰的弹出这些快速琶音和和弦的同时,将位于右手每组 16 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左手的根音组成的「旋律」也能较为清楚的演奏出来。

No.2 The Bees/蜜蜂

演奏者:Valentina Lisitsa 瓦伦廷娜·李斯特莎

Op25 第 2 首《f 小调练习曲》。不多说,选择它的原因也是因为这首曲子是 10 级的考级曲目,为了情怀选择的曲子。想必一直以来它都是各路琴童的噩梦之一。但是在肖邦练习曲中,这真是最简单的一首曲子了。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评论它说:「它是那样美妙动人,充满幻想和静谧,宛如孩子梦中的歌声」。

No.5 Wrong Note/错音

演奏者:Kassia

Op25 第 5 首《e 小调练习曲》,错音练习曲,他的难点主要是在于对谱子。所谓错音练习曲,只是旋律写的像错音罢了,并不意味着将它弹错也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么做,无疑会增加识谱难度。在我们没有反复聆听他的情况下,咱们要想通过音色来进行识别是特别难的。因此,这周曲子强烈建议听熟练之后再去弹。

这周曲子也仅有第一主题才听起来像错音,第二主题可以说,反而像一个很优美的篇章——实际上,第一主题恰恰是第二主题的「错音版本」。所以在这首曲目中,咱们就也不用想太多,直接当成两个单独不同的旋律,这样子才不会弹岔。

除此之外,这周曲子既然是错音练习曲,肖邦也用了许多不和谐的黑键来进一步放大错音的不和谐感,因此本曲目也是训练黑键的一首不错的练习。

No.6 Thirds/三度

演奏者:Valentina Lisitsa 瓦伦廷娜·李斯特莎

Op25 第 6 首《升 g 小调练习曲》,三度练习曲,写的非常具备有东欧味道的练习曲。整首曲子不长,但是难度却一般被认为是肖邦练习曲中最难的几首曲子之一。在我看来,三度这周曲子,难点就是在反人类的「三度音」上,而这首曲子的完成度,也和三度音直接相关。顺便一提,740 中的三度练习曲,是比肖邦的更加难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肖邦确实留下了不少「情面」。不过,将三度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李斯特同学,如果我还有精力能出李斯特的合集,那么对于老李的三度音我可要好好鉴赏一番。

关于这首练习曲,有这样一个传闻:据说肖邦在写作它的时候,心里想象着一个波兰流亡者在雪撬银铃声中,沿着茫茫无尽头的冰雪小道,流放到远方去的情景,这个传闻不一定可靠,但乐曲中那连续不断的三度和弦,确实很像雪撬前进时送来的铃声。我一直觉得特别多的人只关注这首曲子的难度,却忽略了这首曲子的音乐性。正相反,这首曲子的音乐性将一种寂静的感觉(实际上肖邦用了不少音符做到这一点),表现得恰当好处。

No.9 Butterfly/蝴蝶

演奏者:Rousseau

Op25 第 9 首《降 G 大调前奏曲》,蝴蝶练习曲,旋律非常轻巧的一手练习曲,旋律好听。通俗易懂。就是弹好这首曲子不容易。因为确实没有怎么接触过所以不过多评价。主要的难点在于右手的六度音(确实不太了解,但六度音相当的不好弹,比三度音更难弹)。左手的旋律也不轻松。

No.11 Winter Wind/冬风

演奏者:Kassia

Op25 第 11 首《a 小调练习曲》,冬风练习曲。这位更是同激流一般的高难度曲目,也是在各大主流平台「非常出圈」的一首曲目。相当多的人接触肖邦练习曲就是因为这首曲子,也因此建立了对于肖邦的恐惧233… 不过根据之前的分析也应该非常清楚了,那就是所谓的肖邦练习曲,冬风在里面实际上也是最难的几首曲目之一了。

这首曲子有一个非常缓和的开头,简单的简直让人觉得是弹错了。在一阵宁静后,伴随着右手快速的跑动音,冬风就来临了,肖邦是通过一种特定的练习音型来来表现这一点。冬风之所以能够出圈也跟这段的反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后,在第一主题被反复的用多个不同的调子跑动完成之后,本来我们想舒一口气,未曾想过第二主题丝毫没有倦怠——正如冬风也是凛冽的,一阵高过一阵。第二主题像是一首革命进行曲,将肖邦的革命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冬风练习曲》同样也将革命意识和反抗压迫的心愿,一如既往的表现出来。整首曲子是用一段快速跑动的音阶进行收尾,和另外一首有着类似意境的曲目《追雪》(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追雪是寒风慢慢的减弱,冬风则有点戛然而止的味道,因此在意境的表现上我会投《追雪》一票。但即便是有点小瑕疵,也不影响这首曲子同样有着极高的音乐性。

彪罗对此曲评价:「在你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

No.12 Ocean/大海

演奏者:Kassia

Op25 第 12 首《c 小调练习曲》,大海练习曲。这首曲子肖邦作于 1831 年,正值「华沙起义」失败之时,据说肖邦是因为听到革命失败的时候所作的曲子。这首曲子和《冬风》差不多同一时间创立,具备极高的革命性质。这首练习曲听起来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音诗,肖邦在这里叙述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坚毅、果断的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未完待续…

为了性能的保证,只能分级出个下集,下集主要写一些零散的篇章,夜曲,圆舞曲,玛祖卡,谐谑曲等内容。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展示了肖邦浪漫的一面。

参考

维基百科:肖邦叙事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9%E4%BA%8B%E6%9B%B2_(%E8%82%96%E9%82%A6)


文章作者: 海星来来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海星来来 !
  目录